

這名字, 知道了廿幾年. 但就是沒有讀過他的作品.
推理大師嘛, 以為頂多就是赤川次郎, 夏樹靜子的前輩吧了. 為解謎而設計迷陣的所謂本格派推理小說, 從來不是我杯茶. (其實夏樹靜子也是被歸入社會派的, 不過我小時候讀起來, 就是感覺不了現在如清張那股濃重社會問題的昭示味道)
首先接觸是看'砂之器' 電影dvd, 野村芳太郎導演. 感覺悶悶的. 到了這時, 還是疑惑松本清張大名究竟建基於哪? (汗顏, 井底蛙得可以)
習慣性地圖書館尋寶, 見到本'天城山奇案'的清張短篇集. 借下來了.
一連看了他多個短篇故事, 驚人殺局欠奉, 他寫作能力太強, 觀察太敏銳了, 根本完全不用嘩眾取寵用甚麼特別的人物, 豪華的背景. 相反地, 大正到昭和, 戰前, 戰後到現代形形式式各階層性別的日本人都讓他寫盡了. 他主力根本不是推理小說, 而是犯罪小說, 每個職場, 家庭成員可以發生的陰暗面活現紙上. 冷冷的筆鋒成功呈現了日本的形象. 所以有說清張的日本太真實沒有化妝了, 難怪在國際中名氣不太大, 無他, 洋人總是偏於著眼看這東方島國獨特傳統之美, 清張筆下的日本, 要面子的日本人可能不太願推銷到外國, 樂趣與苦味雜陳就留自家人享受好了.
'清張革命'-----是說當時狠狠呈現社會問題的清張犯罪小說完全革新了本來只一味兜轉猜謎, 冒險的本格推理.
再借了一連三冊由宮部美幸(當代受歡迎小說家, 看以後有否機會寫寫)清張短篇傑作品collection. 裡面除了清張的犯罪短篇, 更有多篇清張的純文學作品,
讀'來自遠方的呼喚', 篇幅奇短, 佈局簡單,的確全篇還是有點像推理小說是因為一路有個懸念, 為何小姨好好的總是隨便選人嫁去遠方呢? 原來一開始小姨便愛上姊姊的男友. 初時還能在姊姊拍拖時故作電燈泡淘氣, 但是情根深種之下就選擇放棄遠避. 旅行作電燈泡時在遠處大嚷''姐夫, 姐夫'' (那時其實男主角未與妻子結婚), 原來是不斷對自己的提醒.
這種故事如果是長篇, 可以老土沉悶得很. 但是短篇十來頁本來從不做解釋的旁觀筆法, 到最終一節才真相大白的手法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數筆便讓你心痛.
話說回來, 比較之於長篇, 清張短篇的確是更形變化多端, 我相信長篇始終局限於需要案件發生作為一個開端, 吸引讀者繼續. 就例如砂之器. 短篇縱使選擇以其他描述, 人物逸事做開始, 縱使全篇都講罪案以外的事情, 罪案發生在全篇最後一句也不會減少故事的趣味, 清張就是有本事做到這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